曾迎春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工笔画学会会员,中国剪纸协会会员,黑龙江省书法家协会会员,黑龙江美术创作研究院专业创作员,国家一级美术师,泰中艺术家联合会理事,北京女美术家联谊会副秘书长,中国长城画院理事,中国同泽画院副院长。
不再回首(中国画)? 曾迎春
北宋文学家苏轼《与侄书》说:“凡文字,少小时须令气象峥嵘,彩色绚烂;渐老渐熟,乃造平淡。其实不是平淡,绚烂之极也。 ”这段关于绚烂与平淡的美学论述普遍适用于诗文书画。明代书画家董其昌发挥苏轼的观点说: “诗文书画,少而工,老而淡。淡胜工,不工亦何能淡。东坡云:笔势峥嵘,文采绚烂;渐老渐熟,乃造平淡。实非平淡,绚烂之极也。 ”引文略有参差,但从苏轼到董其昌崇尚平淡的文人审美趣味一脉相承。
现代美学家宗白华从中国美学史中抽绎出两种不同的美感或美的理想: “错采镂金的美和芙蓉出水的美” ,或者说“华丽繁复的美和平淡素净的美” 。宗白华指出苏东坡要求诗文的境界要“绚烂之极归于平淡” ,并说明: “平淡并不是枯淡,中国向来把‘玉’作为美的理想。玉的美,即‘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的美。可以说,一切艺术的美,以至于人格的美,都趋向于玉的美:内部有光采,但是含蓄的光采,这种光采是极绚烂,又极平淡。 ”当代女画家曾迎春的中国画风格的变化,也可以说是“绚烂之极归于平淡” 。
曾迎春1963年生于黑龙江,现为一级美术师、中国美协会员、中国女画家协会副秘书长。几年前,她进入中国国家画院院长杨晓阳艺术工作室和“国家美术发展专题创研班”进修。导师杨晓阳采用“归零”教学法,要求在当今中国画坛已很有成绩的学员完全放弃自己过去模仿他人的程式和因袭惯例的习气,一切从零开始,探索“器道并重,一人一品”的个性化艺术风格。这种“归零”教学法在曾迎春身上取得了显著成果,“器道并重,一人一品”的教学理念引导她“重新开辟一条与众不同、与己有别的艺术之路” 。
曾迎春的早期作品多半是工笔重彩画,题材以花鸟和风景为主,绘画风格基本上可以说是“气象峥嵘,彩色绚烂” ,追求“错采镂金的美”或“华丽繁复的美” 。我觉得在她的早期作品中已有与众不同的地方,那就是现代感很强。现代感主要体现在她的构图、色调上。她的中国画吸收了很多西画的构图、西画的色调,构图新颖、大胆、巧妙。她善于逆向思维,善于发现诗意、画意,蛛网、小窗等图像她都能构成独特的意境,这种巧妙的构图与明快的色调配合得十分协调。
她的画面空间虚实处理不是中国画传统的留白,而是用一种大面积渲染的深色甚至黑色来布局,给人的视觉感受异常强烈。她的早期作品的线条、轮廓像剪纸、木刻一样清晰,色彩明暗对比鲜明,特别响亮,富有套色版画的效果。例如《今夜相思》 《花开花落》 《光阴逐水》 《遥远的清河》等早期作品都是构图别致、色调绚烂的, 《梦红颜》则把没骨与水彩画法完美融合,巨幅工笔重彩画《臻吉之光》更是把她早期那种“气象峥嵘,彩色绚烂”的风格发挥到极致。
暂无评论